分享成功

为什么读书老师不教怎么赚钱,教的是做牛马?

本文来自腾讯元宝内容正确与否不代表本人立场!

 

在社交平台上,常能看到年轻人的困惑:“读了四年大学,连份月薪过万的工作都找不到”“课本里的公式定理倒背如流,可连怎么谈薪资、避坑职场都不懂”“老师总说‘好好读书才能有出息’,可出了校门才发现,‘出息’好像和读书时学的东西没关系”。这些声音交织成一种荒诞的现实感——我们从小到大被教育“读书改变命运”,但当书本知识转化为社会生存能力时,许多人却发现自己被教成了“做牛马的熟练工”,而非“驾驭命运的主人”。

 

一、被科举基因绑架的教育:读书是为了“被选拔”,而非“创造价值”

 

 

中国教育的底层逻辑,至今仍残留着科举制度的深刻印记。从隋唐开科取士到明清八股取士,“读书—考试—入仕”的路径塑造了社会对教育的核心认知:读书的本质是“通过选拔获得资源分配权”。这种逻辑在工业化时代进一步强化——计划经济时期,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的基地,学生被定义为“国家干部预备役”;市场经济时代,虽然“接班人”的提法淡去,但“学历=敲门砖”“名校=阶层跃升”的观念依然顽固。

 

在这种逻辑下,教育的目标始终围绕“标准化输出”展开:学生需要掌握符合考试大纲的知识,教师需要完成符合教学大纲的任务,学校需要产出符合社会“人才需求清单”的毕业生。至于“如何赚钱”“如何创造价值”,本质上属于“个体生存策略”或“市场实践经验”,既无法被标准化考试量化,也不符合“选拔体系”对“稳定性”的追求。正如一位高校教师坦言:“教学生赚钱?那得教销售技巧、谈判博弈、行业洞察,但这些内容既没法写进教材,也没法通过论文考核,更可能被家长投诉‘教坏孩子’。”

 

二、教育内容的“两张皮”:知识是“屠龙术”,技能是“擦鞋活”

 

中国教育的“实用性缺失”早已不是秘密。中小学的文理分科、大学的“专业壁垒”,本质上是在培养“知识容器”而非“问题解决者”。一位刚入职互联网公司的985毕业生曾吐槽:“本科四年学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编译原理,结果工作中连个Excel函数都用不利索;导师教我们写学术论文,可老板要的是能直接落地的用户增长方案。”

 

这种割裂的背后,是教育体系对“知识”与“技能”的错误分层。在高校评价体系中,科研论文、课题项目是硬指标,而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往往是“锦上添花”;教师的晋升通道依赖学术成果,而非学生就业质量;课程设置中,“有用”的技能课(如财商、法律、新媒体运营)被归为“通识课”或“选修课”,而“无用”的理论课(如某些哲学分支、冷门史学)却被奉为“核心课”。更讽刺的是,当学生抱怨“学的东西没用”时,教育者反而会搬出“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的哲学——仿佛“无用”本身就是一种高尚的价值。

 

于是,学生走出校门时,往往带着满脑子的“屠龙术”(如复杂的数学模型、晦涩的理论体系),却在现实的“擦鞋活”(如沟通协调、资源整合、成本控制)前手足无措。而真正能帮他们“赚钱”的能力,比如对市场的敏感度、对人性的洞察力、对规则的灵活运用,恰恰是课堂上的“禁忌话题”——毕竟,老师若教学生“如何与甲方讨价还价”,可能被批评“功利主义”;教学生“如何规避职场PUA”,可能被指责“传播负面情绪”。

 

三、“做牛马”的隐喻:教育在培养“系统适配者”,而非“系统突破者”

 

如果说“不教赚钱”是教育目标的偏移,那么“教做牛马”则是教育功能的异化。在工业化社会的逻辑中,教育本质上是“人力资源加工厂”:通过标准化的知识灌输、纪律训练和时间管理,将学生塑造成适应流水线生产、办公室行政、层级化管理的“合格劳动力”。这种模式下,学生被要求“听话”“守规矩”“能吃苦”——正如工厂里的机器需要“稳定运行”,职场中的员工也需要“可预测性”。

 

这种“适配性教育”的典型表现,是对“成功”的单一定义。从小学到大学,“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买房买车”被默认为人生的终极目标,而“创业”“自由职业”“探索兴趣”则被视为“不务正业”。老师的口头禅往往是“现在苦一点,以后就好了”,却鲜少有人告诉学生:“苦”的本质是系统对个体的压榨,“以后好”的前提是你能突破系统的限制。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教育正在消解人的主体性。当学生被训练成“解题机器”“考试工具”时,他们会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当“听老师的话”“按流程办事”成为生存法则时,他们会习惯性地依赖权威,而非相信自己的判断。就像一位网友的调侃:“我们从小被教育要做‘祖国的花朵’,长大后才发现,自己只是‘祖国的绿萝’——用来装饰环境的,不需要开花结果。”

 

四、教育需要一场“价值革命”:从“培养牛马”到“唤醒主人”

 

要改变“老师不教赚钱,只教做牛马”的现状,教育需要一场从底层逻辑到实践方式的彻底变革。

 

首先,教育目标要从“选拔适配者”转向“唤醒创造者”。学校不应再是“人才加工厂”,而应成为“可能性实验室”。中小学的文理分科可以更灵活,大学的课程设置应增加实践学分(如创业模拟、商业谈判、社区服务),教师的评价体系需纳入“学生社会贡献度”指标——毕竟,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能创造价值的人”,而非“能通过考试的人”。

 

其次,教育内容要从“知识灌输”转向“能力锻造”。财商教育应纳入义务教育必修课,让学生从小学会管理财富、理解经济规律;法律常识、沟通技巧、职业规划等“生存技能”应成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高校则需打破专业壁垒,鼓励跨学科学习(如理工科学生学点市场营销,文科生学点数据分析),让知识真正“活起来”。

 

最后,社会价值观需要从“崇拜学历”转向“尊重创造”。当“985毕业生送外卖”仍被视为“失败”,当“灵活就业者”被贴上“不稳定”的标签,教育就永远无法摆脱“做牛马”的宿命。只有当社会认可“赚钱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真正的“成功”,教育才能回归本质——不是把人训练成系统的零件,而是帮人成为自己的主人。

 

读书的意义,从来不是让人成为“听话的牛马”,而是让人拥有“不做牛马”的底气。当教育终于教会学生如何赚钱、如何创造、如何突破系统限制时,我们才能真正告别“做牛马”的荒诞,迎来“做主人”的时代。

 

本文来自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如存在侵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处理!(善语结善缘,恶言伤人心)
热门评论
  • 正在查找。 LV11 知府
    2楼
    不要觉得是个工作都是牛马,也不要觉得自己文凭高就觉得这个工作低贱,那个工作丢人,要拿得起放得下,有实力就创业当老板让别人成为你的牛马,如果14亿人都是这个想法,那就卵了
    7-11 19:37 · 四川
    3 回复
  • 小蒙崖 LV11 知府
    3楼
    因为赚大钱的方法多多少少都有点脏,会让人绝望
    7-12 08:09 · 四川
    1 回复
  • 凉橙 LV16 皇贵妃
    4楼
    都去挣大钱了,牛马谁来当啊
    7-12 10:28 · 四川
    回复
打开凤凰山下APP,与楼主互动
你的热评
游客
发表评论
最热山友圈
  • 晚八点红包

    痴情贱男

    16
  • 晚八点红包

    冷陌

    16
  • #一起晒福利#

    天苍苍

    14
  • #晒晚八点红包#

    cef

    14
  • 传统文化精髓分享《中国家训精粹》 赣州书示四侄正思等: 原文: 近闻尔曹学业有进,有司考校,获居前列,吾闻之喜而不寐;此是家门好消息。继吾书香者,在尔辈矣,勉之,勉之!吾非徒望尔辈但取青紫,荣身肥家。如世俗所尚,以夸市井小儿。尔辈须以仁礼存心,以孝弟为本,以圣贤自期。务在光前裕后,斯可矣。吾惟幼而失学无行,无师友之助,迨今中年,未有所成,尔辈当鉴别吾既往,及时勉力,毋又自贻他日之悔,如吾今日也。习俗移人,如油渍面,虽贤者不免;况尔曹初学小子,能无溺乎?然惟痛惩深创,乃为善变,昔人云:“脱去凡近,以游高明。”此言良足以警,小子识之。吾尝有《立志说》,与尔十叔,尔辈可从抄录一通,置之几间,时一省览,亦足以发;方虽传于庸医,药可疗夫真病,尔曹勿谓尔伯父只寻常人尔,其言未必足法;又勿谓其言虽似有理,亦只是一场迂阔之谈,非我辈急务;苟如是,吾未知之何矣。读书讲学,此最吾所宿好,今虽干戈扰攘中,四方有来学者,吾亦未尝拒之,所恨牢落尘网,未能脱身而归。今幸盗贼稍平,以塞贵求退,归卧林间,携尔曹朝夕切磋砥砺,吾何乐如之!偶便,先示尔等,尔等勉焉,吾虚吾望。正德丁丑四月三十日。 译文: 近来听说你们的学业有所进步,学官考试,名列前茅,我听说之后高兴得睡不着觉;这是我家的好消息。能够继承读书家风的,就在你们这辈了。努力!努力!我并不是只期望你们取得高官显位,使自身荣耀,家庭富裕,像世俗所推崇的那样,在小市民面前夸耀。你们应该心中存有仁礼,以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为本,以圣贤之人为榜样,一定要为前人增光,为后人造福,这样才行。我由于幼年失去学习的机会,没有善行;没有老师朋友的帮助,到了中年,还没有什么成就。你们应当以我的过去为鉴戒,及时努力,不能等到将来后悔,就像我现在一样。习俗影响人,就像用油浸泡面粉一样,即使是贤能的人也避免不了;更何况你们这些刚刚学习的小孩子,能够不沉溺其中么?然而只有过去的惨败为教训,才能变好。从前有人说:“脱离凡庸浅近的人,和高尚贤明的人交往。”这些话足可以作为警戒,你们要记住。我曾经写过一篇《立志说》给你们的十叔,你们可以抄录一份,放在桌子底下,经常拿来看看,也足够从中受到启发;治病的处方即使传给了庸医,但是药还可以治疗真病的。你们不要认为你们的伯父只不过是平常到人,他说的话不足以效法;又不要以为他说的话即使好像很有道理,也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谈,不是我们急需的东西。如果你们这样认为,那我就不知道应该怎么办了。读书教学,这是我一生最喜欢做的事情。如今虽然处在战乱时期,从各处来向我学习的人 ,我也从来没有拒绝过他们。所遗憾的是:奔走于人世之间,如同处于网中一样,不能脱身而回。如今庆幸的是盗贼逐渐平定一些,只想以尽责求退,隐居起来,带着你们早晚研讨学问,努力读书,我觉着就没有比这更快乐的事情了。因偶尔有时间,先写信告诉你们,你们要努力!不要让我的期望落空。正德十二年四月三十日。 注: 《赣州书示四侄正思等》是王守仁(公元1472---1529年,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余姚[今属浙江]人。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封“先儒”,奉祀孔庙东庑第58位。创“心学”对抗程朱理学,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学说,著作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其中哲学上最重要的是《传习录》和《大学问》。)巡抚南赣时给侄儿们写的一封家书。文章主旨是教育侄儿们要先立志。即“以仁礼存心,以孝弟为本,以圣贤自期。务在光前裕后”,而不要只是追求功名富贵,向市井之人炫耀。而后他毫不讳避的谈及自己的幼年“无行”,要他们引以为戒。此时的他虽然已任高官,但是教育子弟也没有用居高临下、横加指责的语言,而是循循善诱,有诲人不倦之风,称自己“迨至中年,未有所成”,这种谦虚坦率的态度和大度为人的襟怀对后辈更有激励和表率的作用;接着他又指出“习俗移人,如油渍面”,为的是引起后辈注意。他要求侄儿们读他的《立志说》,其中他强调“学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拥灌溉,劳苦无成”。至于立什么志,早在文章开篇便有说明。最后谈到当下的情势,有无奈,也有欣慰,再述自己的毕生志向。通篇全文层次清楚,有的放矢,语言平易朴质,感情真挚深沉,道理深刻明确。谆谆教导,闻者如浴春风,让人容易接受。

    ★四川省乡情会

    13
  • ✌️

    絮如飞

    13
  • #今天签到你第几?#签到

    dz天子哥

    12
  • #每日新分享#

    曾国斌1314

    12
  • 友友们晚上好!水火无情啊,台风暴雨天气造成内涝,地库进水,希望雨停吧,#今天签到你第几?##暴雨过后##内涝💦##每日问候一下祝福一下#

    缘江缘

    12
  • #今天签到你第几?#山友们:早上好!

    天苍苍

    12
热点推荐

安装应用

随时关注身边时事,认识有趣的人

免费下载凤凰山下
这是app专享内容啦!
你可以下载app,更多精彩任你挑!
绑定手机才能继续哦!
绑定手机账号更安全哦!
绑定手机才能继续哦!
绑定手机账号更安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