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成功

满天星斗,追踪溯源,第十次探秘巴蜀文化

探秘达州罗家坝遗址 叩问巴人神秘文明

达州融媒2025-08-22 22:05:13

“西南有巴国,大皞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这是《山海经》记载的巴人起源故事。

 

 

 

 

罗家坝遗址博物馆。

在达州市宣汉县普光镇进化村,渠江二级支流后河与中河交汇处的冲积平坝上,有一处改写巴蜀文明史的重要遗址——罗家坝遗址。这片总面积约257万平方米的土地下,埋藏着5300多年的文明密码,被誉为“继三星堆遗址之后古巴蜀文化的三颗璀璨明珠”之一。2023年4月,全国首个巴文化专题博物馆——罗家坝遗址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为世人揭开了巴文化神秘面纱的一角。

文明密码

罗家坝遗址的千年回响

站在罗家坝遗址博物馆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广场右侧一块倾斜放置的圆柱形大石头,这是利用天然岩体打造的巴蜀印章雕塑,象征着权力与信仰。博物馆主体建筑设计形似篆书的“巴”字,建筑面积近1.2万平方米,整体造型既现代又古朴。

 

 

 

 

“西南有巴国”。

走进博物馆二楼序厅,赫然出现“西南有巴国”五个大字。展厅分为“揭秘罗家坝”“寻踪觅巴国”“考古巴王城”三大单元,500余件文物按照时间顺序和主题分区,系统展示罗家坝遗址出土的生活用具、兵器、礼器等各类珍贵文物。

 

 

 

 

 

 

罗家坝遗址发掘现场。

站在考古探方边,层层叠叠的文化堆积仿佛一部厚重的历史书,记录着巴人在这里繁衍生息的漫长岁月。

据了解,罗家坝遗址是我国目前已知面积最大、保存最好、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巴文化中心遗址之一,自1999年首次发掘以来,已历经九次系统性考古发掘,出土青铜器、陶器、石器、玉器等各类文物4000余件。2025年5月公布的第九次考古发掘成果显示,新出土珍贵文物400余件,其中铜印数量创历年之最,为破解巴文化未解之谜提供了新的实物证据。目前,考古工作者正在进行的第十次考古勘探,有望进一步揭示巴文化更多秘密。

 

 

 

 

罗家坝遗址文化堆。

据罗家坝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罗家坝遗址文化堆积深2.75米,分为11层,涵盖新石器时代晚期至东汉时期,时间跨度超4000年。东周墓地排列有序,从南向北分为6排,排与排之间可能存在血亲、等级或时代关系,为研究巴国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青铜印记

兵器与礼器里的巴国秩序

据达州博物馆专家冉明介绍,罗家坝遗址的考古发现,还原了一个鲜活的巴人世界。据史料记载,巴人起源于鄂西清江流域,后沿长江向上游发展,到达嘉陵江流域和汉中等地,形成南北两支。其中,以嘉陵江流域为中心的板楯七姓之巴,以射虎为业,被称为“賨人”。

 

 

 

铜带鞘双剑。

考古证实,宣汉地区在春秋战国时期属賨族活动范围,罗家坝遗址正是巴人賨族的重要聚集中心。这里的男性墓葬多随葬青铜剑、矛、箭镞等兵器,女性墓葬则有纺轮、串珠、玉管等生活用品,反映出巴人“男尚武、女善织”的社会分工。出土的青铜兵器中,巴人标志性兵器——柳叶剑尤为引人注目,其造型轻巧锋利,体现了巴人精湛的青铜铸造技艺和勇武善战的民族性格。

中国古代典籍记载最古老的音乐创作就产生于巴地,巴渝舞源于巴师伐纣时的“前歌后舞”,舞风刚劲,音乐铿锵,属武舞、集体舞。汉初,巴渝舞成为宫廷乐舞,用于宫中观赏、接待使节、祭祀和丧礼等重要场合,直至唐代仍在宫廷流传。如今,川东巴人后裔的踢踏舞、摆手舞、腰鼓舞、盾牌舞等,都是巴渝舞的流变,而薅草锣鼓、川江号子等民间艺术形式,也与巴渝舞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

古代巴人善酿清酒,以“巴乡清”著称于世,考古发现的陶瓮、铜罍等酒器,印证了其发达的酿酒业。

众多青铜文物不仅反映了巴人的生活习俗,更体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符号之谜

未破译的巴蜀图语

 

2021年,考古人员在距今2000多年的东周墓葬中发掘出十余片龟甲,这些残留占卜痕迹的龟甲,为巴人的“尚巫”习俗提供了实物佐证。同时,在出土的印章和兵器上新发现了60多个巴蜀符号,这些至今未能完全破译的神秘符号,成为研究巴人文字系统的重要材料。

 

 

巴蜀图语铜印章。

 

 

 

 

嵌错狩猎纹铜壶。

经专家鉴定评估,罗家坝遗址博物馆收藏的文物中,有9件被认定为一级文物,包括嵌错水陆攻战纹铜豆、嵌错狩猎纹铜壶、巴蜀图语铜印章、蟠螭纹铜簠、铜带鞘双剑等。这些文物不仅工艺精湛,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为研究巴国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嵌错水陆攻战纹铜豆。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先后主办罗家坝遗址与巴文化学术研讨会、“寻巴觅賨——川渝地区巴文化研究论坛”等多场重要学术活动,不断深化对巴文化的认识。罗家坝遗址的考古研究,正在改写人们对巴蜀文明的认知,为探索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提供了新的视角。

五省市联盟

巴文化保护协同之路

罗家坝遗址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博物馆不仅是文物的收藏展示场所,更是文化研究和传播的重要平台。罗家坝遗址博物馆将视野扩展到鄂西、川北、重庆、陕南等地区,通过“巴文化典型遗址分布示意图”,展示了古代巴国及巴文化的源流、演变和发展,巴人迁徙过程中与周边文化的碰撞、融合等。

今年5月16日,“让世界看见巴文化”暨5·18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在该博物馆启动,来自川渝陕黔鄂五省市的巴文化区域协同发展联盟单位,以及四川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巴文化研究相关话题。五省市的45家单位共同成立了巴文化区域协同发展联盟,标志着巴文化研究和保护进入了区域协同、共同发展的新阶段。

文旅共生

巴人精神照进现实

罗家坝遗址的保护利用,为达州文旅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作为全国首个巴文化专题博物馆,罗家坝遗址博物馆自开馆以来,已接待游客20万人次以上,接待团队570余批,举办文创课堂及社教活动75场,成为展示巴文化的重要窗口。宣汉县正积极推进罗家坝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为游客提供更直观、更丰富的参观体验。

今年,达州市发布了5条“巴文化主题游径”,线路涵盖罗家坝遗址及考古公园、城坝遗址、月亮坪森林康养度假区、巴山大峡谷景区等40多个点位,融合文化体验、生态观光、民俗风情,打造沉浸式文旅项目。

罗家坝遗址的保护与利用,不仅让尘封的历史文物重焕光彩,更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通过文旅融合,巴文化正从考古遗址走向当代生活,从学术研究走向大众传播,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文化纽带。

结语:

罗家坝遗址的考古发现,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巴文化的窗口。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巴文化蕴含的开拓进取、兼容并蓄、坚韧不拔的精神特质,至今仍影响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罗家坝遗址。

罗家坝遗址,这颗镶嵌在渠江之畔的巴文化明珠,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的目光。随着罗家坝遗址第十次考古勘探的启动,罗家坝遗址还有更多的秘密等待揭晓。

在这里,我们不仅能读到一部厚重的巴人文明史,还能感受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博大精深。

在这里,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每一处遗迹都是文明的印记,它们共同诉说着一个古老民族的智慧与荣光,也为我们思考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深刻启示。

(罗家坝遗址博物馆供图)

………………………………

您指出的非常对,是我之前的表述不够准确和全面。根据最新的考古发现,达州市宣汉县的罗家坝遗址确实发现了距今约4500-53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存,这无疑将人类在该地区的活动历史大大提前到了五千多年前,而不仅仅是之前提到的三千年巴国文明。

感谢您的指正,这对于理解罗家坝遗址乃至整个川东北地区的早期人类历史都至关重要。为了让信息更清晰,我结合罗家坝遗址的年代和重要发现做了一个梳理:

```mermaidtimeline    title 罗家坝遗址时空与发现概览    section 新石器时代晚期        约公元前3300-前2800年 : 遗址存在先民活动        : 出土陶器、石器等        : 渔猎采集为主,辅以少量农业    section 商周时期 (缺环)        : 目前考古发现中存在缺环    section 东周 (巴文化时期)        公元前770-前256年 : 巴文化繁荣期        : 高等级墓葬 (如M83墓)        : 出土大量青铜兵器        : 首次发现占卜龟甲等        : 出土巴蜀图语印章        : 嵌错水陆攻战纹铜豆等    section 秦汉及以后        公元前221年以后 : 人类活动延续```

罗家坝遗址的新石器时代遗存,是目前川东北地区发现的堆积最厚、延续时间最长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当时的先民们已经在使用夹砂陶器(如花边口罐、高领壶)和打制、磨制的石器,其生业模式以渔猎采集经济为主,同时也种植少量的稻、粟、黍等农作物。

🏺 罗家坝遗址的独特价值

罗家坝遗址的珍贵之处,不仅在于其时间的久远,更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相对连续的历史文化演化现场。尽管目前在新石器时代与东周时期之间存在考古学文化上的缺环,但遗址清晰地展示了从新石器时代的本地基础,到东周时期巴文化的辉煌与交融。

东周时期(即巴文化鼎盛时期)的罗家坝,是我国目前所知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巴文化中心遗址之一,与成都金沙遗址、古蜀船棺葬遗址并称为 “继三星堆之后巴蜀文化的三颗璀璨明珠”。 这里的考古发现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巴文化的认识:

  • ** ** : 如嵌错水陆攻战纹铜豆、狩猎纹铜壶等,其纹饰生动描绘了古代巴人的生活和战争场面。· ** ** : 如铜印章上神秘的“巴蜀图语”,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 ** : 大量青铜兵器的出土(包括在部分女性墓葬中),印证了巴人“崇武尚勇”的民族特性。· ** ** : 龟甲、鹿角等占卜用具的发现,为文献中巴人“尚巫”的习俗提供了实物证据。· ** ** : 遗址中同时发现了巴蜀文化和楚文化风格的青铜器,揭示了巴与楚、蜀等周边文化的频繁交流与融合。

🌍 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罗家坝遗址的考古意义在于,它雄辩地证明了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一体”的。在广阔的中华大地上,并非只有一个文明中心,而是如同“满天星斗”,在不同地区都孕育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灿烂文化。黄河流域的中原文明固然是最终凝聚的核心,但长江上游的巴蜀文明(包括三星堆、金沙、罗家坝)、长江下游的良渚文明、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等,都是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各自发展,又相互交流影响,最终融汇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罗家坝遗址,正是长江上游地区,特别是巴文化区域文明演进的一个关键缩影和重要见证。

再次感谢您的严谨和指正。达州拥有罗家坝这样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考古遗址,确实是值得骄傲的宝贵文化遗产。随着考古工作的继续(据悉已启动第十次考古勘探),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惊人的发现,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脚下这片土地的历史脉络。

本文来自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如存在侵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处理!(善语结善缘,恶言伤人心)
热门评论
  • 墨客天静 LV9 婉仪 楼主
    2楼
    您好!非常感谢您提供如此具体和宝贵的信息,这些详细的发现地点和恐龙种类非常有价值。您对家乡深厚历史的自豪感令人敬佩。
    您提出的观点非常值得深入探讨。不过,这里可能存在一个关键的概念区分,我们需要厘清:“古生物化石” 和 “人类文明遗迹” 所代表的时间尺度和证明对象是不同的。
    1. 关于恐龙化石与华夏文明的历史长度
    您说“这些都有力地证明了华夏文明不仅仅只有五千年的历史”。这个推论需要稍作澄清。
    · 恐龙生活的时代:您提到的宣汉龙、开江龙、达县剑龙等,都生活在中生代的侏罗纪和白垩纪时期,距今约1.5亿年至6500万年前。
    · 人类与文明的出现:
      · 人类的出现:现代人类的直系祖先(智人)的出现,距今大约只有20-30万年。
      · 华夏文明的形成: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华五千年文明”,指的是以国家、城市、文字、青铜器等为标志的人类文明社会。根据目前的考古证据,这个进程最早可上溯至距今约5500-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中晚期,成熟于距今约3800年的二里头文化(夏王朝中晚期)。
    结论: 达州丰富的恐龙化石无比雄辩地证明了该地区在远古时期(亿年前)有着极其繁盛的古生物群落和独特的古地理环境,是研究地球生命演化的宝库。但它们的时间远早于人类乃至绝大多数哺乳动物的出现,因此不能直接用来证明人类文明的历史长度。它们是“地球史”和“生命史”的见证,而非“人类文明史”的见证。
    2. 关于“动物和人类理应是同时期的进化产物”
    这个说法也需要从更精确的进化论角度来理解。
    · “同时期”是一个相对概念:如果放在整个地球46亿年的历史中,人类和现代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都可以算是“相对较近”的时期出现的。
    · 但进化有先后顺序:
      · 恐龙(爬行动物)称霸于中生代。
      · 恐龙大灭绝后,哺乳动物才迎来了繁衍的春天,并逐渐演化出不同的分支。
      · 灵长类动物出现得很晚。
      · 人属(Homo)的出现更是最近几百万年的事情。
      · 因此,更准确的说法是:现代动物和人类共享一个生命演化树,但不同的分支是在不同的时间点演化出来的。我们和恐龙是远亲,但绝不同时。
    达州真正能证明“文明”历史的珍贵遗产
    虽然恐龙化石不能直接证明文明史,但达州及川东地区绝对拥有能够改写和丰富中华文明早期历史的、至关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这就是您之前提到的:
    · 宣汉罗家坝遗址:这是巴文化的核心遗址之一,其时代从新石器时代晚期一直延续到战国时期。这里出土的大量精美青铜器、陶器、墓葬等,为了解古代巴人这个神秘民族的社会结构、军事、祭祀和文化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实物证据。巴文化与蜀文化(三星堆、金沙)共同构成了辉煌的古蜀巴文明,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元。
    · 渠县城坝遗址:这是古代賨人(cóng)的都城,也是巴文化的重要代表。它进一步证明了该地区在战国到汉晋时期的高度文明和组织能力。
    这些人类活动的遗迹,才是直接证明华夏文明在川东地区发展程度和历史长度的铁证。 它们和恐龙化石一起,构成了达州从亿年前的生命乐园到数千年前人类文明摇篮的、完整而震撼的“地史书卷”。
    总结与展望
    您对达州历史地位的强调是完全正确的,只是我们需要用更准确的证据来支撑:
    1. 恐龙化石:证明达州是古生物学的圣地,拥有世界级的自然资源。
    2. 罗家坝、城坝遗址:证明达州是中华文明早期重要的区域文明中心,是探索巴文化奥秘的核心,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内涵。
    所以,当我们向世界介绍达州时,我们可以这样说: “我们的土地,既埋葬着亿年前称霸世界的恐龙巨兽,也孕育了三千年前神秘辉煌的巴人文明。这里是一本同时书写着地球生命史诗和人类文明篇章的活历史教科书。”
    再次感谢您的指正和补充,您提供的信息让我们的讨论更加深入和具体。希望这个解释能更好地将达州的古生物财富和人类文化遗产放在各自正确但同样耀眼的位置上。
    8-24 14:23 · 四川
    回复
  • 墨客天静 LV9 婉仪 楼主
    3楼
    达州的恐龙遗骸主要分布在以下地区:
    宣汉县
    七里峡:发现宣汉龙化石,这是一种侏罗纪大型食肉恐龙,体长6米,臀高2米。 12
    东乡镇项山茶场:出土了蜥臀类恐龙化石。 1
    开江县
    老山沟:发现开江龙化石,身长9米,是中国大型食肉恐龙之一。 2
    新宁镇:在此地挖掘出2具开江龙化石,并发现开江巴蜀龙,这是一种素食恐龙,体长10米。 2
    万源市
    深山溶洞:保存着剑齿象、大熊猫等旧石器时代化石,距今约5至10万年。 2
    达川区
    新兴乡金河村:出土了达县剑龙化石。 1
    这些化石点均位于达州周边区域,反映了该地区丰富的恐龙化石资源。 12
    这些都有力地证明了华夏文明不仅仅只有五千年的历史。
    动物和人类理应是同时期的进化产物。
    8-24 14:23 · 四川
    回复
  • 墨客天静 LV9 婉仪 楼主
    4楼
    您对中华文明探源的思考和对家乡达州文物的关注令人印象深刻。您说的对,追溯源头是为了更好地理解 ourselves 和未来,考古研究也确实需要依据实物证据并不断探索,而非固守成见。
    关于您提到的达州恐龙化石和博物馆情况,我之前的信息可能未能及时更新,感谢您的指正。同时,中华文明的起源本身就是一个多源一体、不断融合的宏大进程。
    达州的恐龙化石与博物馆
    达州地区确实发现了大量的恐龙化石,这为研究当地古地理和古生态环境提供了宝贵材料。
    · 化石发现:达州被誉为“恐龙之乡”。自上世纪以来,其下辖的7个县(市、区)先后发现的恐龙化石点有40多处,出土恐龙化石个体10多具,标本数千件。例如,2005年达县渡市镇就因岩石被洪水冲垮而露出恐龙化石。
    · 重要属种:在开江县发现的开江巴蜀龙(长9.5米、高2.4米的食草恐龙)、林氏开江龙(长7米、高2.8米的食肉恐龙)、川东虚骨龙以及鹦鹉嘴龙等都相当有名。
    · 博物馆展示:达州市博物馆确实设有恐龙展厅。根据报道,该展厅展出了多具达州各地出土的恐龙骨架以及众多古生物化石。您提到的“只有一个大型恐龙模型”的情况,可能指的是特定时期或特定展品的情况。博物馆会因科研需要、化石保护(化石往往非常珍贵且脆弱,需要极高保存条件)或展览更新进行调整,有时会用高质量的模型替代真品进行展示,以确保保护和教育效果。1970年在开江县出土的4条恐龙化石,在成都理工大学修复、装架和保护了40年后,已于2011年迎回达州市博物馆展出。
    如果您想了解达州市博物馆当前确切的恐龙展品情况(包括哪些是真品化石,哪些是模型),最直接准确的方式是:
    · 直接联系博物馆:拨打达州市博物馆的咨询电话。
    · 关注官方渠道:查看其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或官方微博发布的最新展览资讯。
    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格局
    您对巴蜀文明独特性的强调非常正确。三星堆、罗家坝、渠县城坝等遗址的惊人发现,确实证明了长江上游地区在中华文明早期存在着一个高度发达且特色鲜明的文明中心,彻底打破了“中原中心论”的旧有认知。
    特征方面 巴蜀文明 (以三星堆为例) 中原文明 (以殷墟为例)
    青铜器 神树、纵目面具、大立人、黄金面具(宗教祭祀、神秘抽象) 鼎、簋、爵、斝(礼器、权力象征,庄重规整)
    文字与记载 未发现成熟文字系统 甲骨文(成熟文字系统,用于占卜记录)
    权力象征 金杖(可能代表王权与神权) 青铜鼎(象征国家权力和等级)
    文化交流 接受中原文化因素(如青铜礼器、仪仗用具) 对周边文化产生强烈影响(礼制辐射)
    考古学界现在普遍认同中华文明形成 “多元一体” 的格局:
    · 多元:在早期,中华大地上同时存在着诸多各具特色的区域文明,如黄河中下游的中原文明、长江下游的良渚文明、长江中游的石家河文明、四川盆地的古蜀文明(三星堆、金沙),以及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等。它们如同“满天星斗”,各自璀璨。
    · 一体:这些区域文明并非孤立发展,而是通过长期的交流、碰撞、借鉴与融合,逐渐形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文化共同体。最终,以中原华夏族为核心,凝聚形成了统一的中华文明。
    所以,黄河被称为“母亲河”,并非否认其他区域文明的贡献。主要是因为:
    · 最早的王朝国家: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都指向,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夏朝(二里头文化可能是其代表)及其后继的商朝、周朝,其政治、经济、文化核心区均在黄河流域。
    · 文字与文献记载:目前发现最早的成熟文字——甲骨文,出自黄河流域的殷墟。早期历史文献(如《史记》)记载的三代历史,其核心地理框架也围绕黄河展开。
    · 历史的凝聚核心:在“多元”走向“一体”的漫长进程中,中原王朝凭借其地理优势、农业基础和政治组织能力,成为了融合四方文化、凝聚统一国家的历史核心。
    因此,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最重要的“凝聚核心”,而长江流域(包括巴蜀)、辽河流域等则是同样重要的“文明源头”。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宏大叙事。
    考古研究的科学性与探索性
    您指出“考古研究是根据现有的东西在想当然的推测,而非最终的科学依据”,这一点部分正确,也点出了考古学的特性。
    · 以实物为依据:考古学是一门实证科学,其所有推论都必须建立在实地调查、发掘出土的实物遗存(如器物、建筑、骨骼、植物遗存等)基础上,绝非空想。
    · 推论与解释:对这些实物遗存的意义、功能、背后的社会结构等进行解释时,确实需要合理的推测和构建。这个过程会运用类型学、地层学、科技检测(如碳14测年、DNA分析、成分分析)等多种方法,尽可能地让推论接近历史真实。
    · 不断动态发展:考古学认知不是一成不变的。任何新的发现都可能推翻或修正旧有的结论。例如,三星堆的发现就极大地修订了我们对早期中华文明格局的看法。关于中国文字起源,安徽双墩遗址出土的7300多年前的刻符,其与甲骨文的关系也在激烈讨论和研究中。
    所以,考古学是在科学方法论指导下,不断基于新发现逼近历史真相的动态过程。它提供的不是“最终答案”,而是目前基于现有证据“最合理的解释”。
    总结
    达州丰富的恐龙化石和罗家坝等遗址的考古发现,是构建四川盆地乃至中华文明早期历史图景的重要拼图。它们证明了这片土地曾经的勃勃生机和文化辉煌。
    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一体”的。我们既要为家乡土地上诞生的灿烂文明感到自豪,也要认识到它最终融入了更广阔的中华文明洪流,并为其做出了独特贡献。黄河作为“母亲河”,主要强调的是其在凝聚和塑造早期国家形态中的历史作用,这并不贬低其他区域文明作为重要源头的地位。
    追踪溯源之路漫长而有趣,正是有了像您这样关心家乡、热爱历史的探索者,我们的历史认知才会不断被刷新和丰富。
    希望这次的信息能更准确一些。如果您有更多关于达州文博的具体问题,我很乐意继续与您探讨。
    8-24 14:24 · 四川
    回复
打开凤凰山下 APP,查看全部10条评论
你的热评
游客
发表评论
最热山友圈
  • #今天签到你第几?#签到,晚安。

    dz天子哥

    16
  • #凤凰山下求脱单##城市印象##心情日志#

    青蛙大哥

    15
  • 第一次到这上面吃火锅

    絮如飞

    15
  • 友友们晚上好!现在早晚凉快了没有,白天还是很热啊,亲你还是要注意防暑降温😄#今天签到你第几?##心情日志##处暑##每日问候一下祝福一下#

    缘江缘

    15
  • #晒晚八点红包#

    cef

    13
  • 签到!

    0818-1

    13
  • 晚八点红包

    冷陌

    13
  • 似有酒香 #每日新分享# #城市印象#

    想半天

    12
  • #今天签到你第几?#山友们:早上好!

    天苍苍

    11
  • #一起晒福利#

    弹道无痕

    11
热点推荐

安装应用

随时关注身边时事,认识有趣的人

免费下载凤凰山下
这是app专享内容啦!
你可以下载app,更多精彩任你挑!
绑定手机才能继续哦!
绑定手机账号更安全哦!
绑定手机才能继续哦!
绑定手机账号更安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