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时的达城《达州历史足迹》.jpg
![]()
张家湾路以西、文家梁以东、州河以北,凤凰山以南的这片达州老城,有不少桥,除修建在州河之上,1941年3月1日通车的通川桥、1970年3月通车的红旗大桥、2008年春节前通行开放的廊桥外,还有不少小桥,给人们带来了通行之便。然而小桥早已经消失,只留在记忆里。为“打捞”这些小桥,重拾它们的过往,根据志书的记载和老人们当年的回忆,按方位,从东至西,或长或短,或详或略,分别予以介绍。
滩头街石桥。又称滩头石桥、滩头小桥,为石平桥,在滩头街出口坎下,下邻州河边,上靠炮台梁,为张家湾、二马路一带污水入河口,以前无公路时,此桥为达县城沿野猫溪通往宣汉人行大道的必经之地。20世纪70年代,地区供电公司在此修建的办公楼,成为涵洞。桥的下侧滩头街码头是当年达城三大码头之一。
会仙桥。民国《达县志》记载为“城东门外,上已建筑街道”;《达县市市政建设志》称“在兴隆街,是通往凉水井街的道路桥,系大卷拱桥,为东城下水道入河总汇口,拓宽路面,桥已不可见。”在今会仙桥街与仙居巷交汇处。得名来源于传说。
相传家住县衙门前上后街的王汤圆,以卖汤圆为生。有一天,王汤圆走到石拱桥时遇大雨,便到桥洞避雨,看到洞里两个衣衫褴褛、气息奄奄的人。王汤圆急忙舀出热乎乎的汤圆,慢慢地喂给他们。当把担子里面的汤圆喂完时,那两人突然站起了,对王汤圆说:“钱全心应善,心善钱自全,善心结善缘,随我当神仙。”说完拉着王汤圆就要走,走到桥面,王汤圆不走了,并对他们说:“当神仙倒也逍遥快活,但是我走之后,谁又舍得白白地送汤圆给讨口或者付不起钱的穷人吃呢?”那两个神仙看他不走,又不好过分强求,说了声“后回有期”,便不见了。过了许多年,王汤圆高寿善终后,放在棺材中的尸体忽然不见了。第二天,那拱桥边突然出现了一座土庙,当中端坐的正是王汤圆。庙的两侧有副对联:“我在此桥当土地,汝欲何处问神仙。”从此,那座无名字的石拱桥有了会仙桥的名字。
赖家桥。《达县市城乡建设志》是这样记载的:“城内大西街与陈公祠巷口,为西城下水道经陈公祠巷入城壕主沟。建筑物掩盖成涵洞。” 赖家桥的北侧曾经有座专门祭祀陈克让的陈公祠。陈克让于清朝道光二十年(1840)任绥定知府,任期达10年之久。在任时勤政爱民,口碑很好。道光三十年(1850)升任江南江安十府粮道。咸丰三年(1853)在太平天国起事中全家遇难。达县人请求朝廷建专祠并得到允许。陈克让旧幕僚陆某将赖家桥的别墅作为陈公祠,该祠遗址在今陈公祠巷26号。赖家桥的西侧是明朝万历二十八年(1600)修建的关帝庙。1952年至2000年间,为中共达县县委驻地的一部分,大门约在今大西街176号至186号之间。
永安桥。又称平安桥,人行路桥,在今西城壕巷与火厂坝巷交界处。志书记载在西南顺城壕和铁匠街转角处,一孔石桥横跨西南顺城壕,为污水通道,20世纪80年代仍供居民通行。因城市建设,已不存在。
20世纪80年代初的虹桥.jpg
![]()
虹桥。位于西城门外河畔,为全西城壕沟污水入河总汇口,又是西城外到箭亭子沿河各街必经之路,一墩双孔石质平桥。在今红旗大桥北头,都市花园下茶馆中间处。新中国成立前,菜码头是行刑之处,被杀头的人经过此桥,因此民间叫断魂桥。1985年城壕改造,成为涵洞,2000年修建都市花园,不复存在。
民国《达县志》对虹桥是这样记载的:“城西门外河畔,全城濠水总出口处,已废。相传桥未毁时,乡人率由此以达箭亭子、河街,商贸繁盛。桥圮后,乃改趋西门大道,此路遂衰,而商贩亦衰。”
西门大桥。民国《达县志》称“城西门外左侧码头,大道由之。”《达县市市政建设志》记载:“原为西门城外横跨城壕石桥,民国时期拆城墙,填城壕将桥填毁,今已无迹可寻。”遍访周边老人,都摇头,表示不知道。
朝阳一号桥。在朝阳东路达州市第一中学老校区西侧,为凤翎关至牌楼山溪水必经的渠道,因20世纪40年代末修建达巴公路而建。水注入下游红旗小桥,扩建朝阳东路时将桥面拓宽并掩盖,成为涵洞。
位于塔沱与原地区罐头厂之间的朝阳二号桥,朝阳中路、朝阳西路与金兰路交叉口的朝阳三号桥,这里不作介绍。
20世纪80年代小红旗桥转盘.jpg
![]()
红旗小桥。人们习惯称小红旗桥,位于朝阳东路与红旗路交汇处,是达城一个标志性地名。1965年7月,修建在马河沟上的单孔石拱桥,长20米,宽8米,桥孔宽4米;两侧有条石工字栏杆各20米,并于当年10月竣工。红旗大桥修通后将该桥取名红旗小桥。桥面处于线路凹形竖曲线上,1972年修路时填平、拓宽,工字栏杆两侧增加到80米。桥孔为城区东北面污水入河的总通道。1977年7月,达县市公共汽车公司征用西城公社3大队4队8.94亩土地修建办公楼、停车场,拆除红旗小桥石栏杆。桥下游一方建成粮油市场(今天和盛世大楼处)。2007年7月,达州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西迁,该场地建成宏峰五金机电城。红旗小桥不到踪影。
马河沟桥。在西胜街侧、天灯巷后下坡处,原为一墩双孔、双行长石板平面桥,水系来自小红旗桥和黑沟,经过龙凤桥流入州河,被水泥板完全掩盖,成暗沟,左右建起高层民房。据住在天灯巷的章姓老人介绍,在今灯巷53号房子后面处。
龙凤桥。清朝乾隆《直隶达州志》标注为石栏桥。《达县市市政建设志》记载为龙凤桥,俗称石岭桥,在西胜街头营门口附近,为凤凰山黑沟山溪水入河口,系一墩双孔卷拱石质平桥,长约10米,宽2至3米,旧时石栏镌刻龙凤桥三字,石雕龙头正对河心。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重建,始改石梁桥为龙凤桥,今水沟上下均为水泥板覆盖,石栏杆拆除,桥已全埋地下成为涵洞。
龙凤桥是达城消失小桥中最有故事、最有人间烟火气的一座桥。
那年还健在的91岁老人陈忠福,坐在著名诗人、教育家李冰如墓旁的自己家中,向笔者讲起龙凤桥名字的传说。他说,当年,达城北岩寺有一个和尚到京城寺庙参观学习。一天,他看到一则由皇帝娘娘贴出的寻医告示,说谁能治好她的病,将会得到重赏。这个和尚揭榜对宫中人说,他保证能治好皇帝娘娘的病。于是,宫人把他请到宫中。没过几天,和尚硬是把皇帝娘娘的病给治好了。皇帝娘娘非常感激,一定要重赏和尚,给钱给官,和尚都坚持不接受。皇帝娘娘决定到北岩寺来还愿,并安排朝廷里一名官员来修途经的石岭桥。谁知负责修桥的是个贪官,不仅克扣修桥人员的银两,还夸大工程量,将龙凤桥改名为十里桥,套取清廷大笔银两。皇帝娘娘前来达县烧香还愿,到石岭桥时发现这里是条小沟沟,修的桥并没有十里那么长。当即对负责修桥的贪官进行审问,查实情况后,就地问斩。
龙凤桥是一座官桥,旧时是西通文家梁、马鹿沟,远到省城成都、陕西汉中和通南巴平的必经之路。这里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桥旁戏台是娱乐的地方,人们出钱听“圣谕”(说书);农历正月间,人们在这里舞狮耍龙。这里还是小商小贩销售商品的地方,桥头,有四五家人卖时令水果、小吃,以及针头麻线、帕子袜子。
20世纪80年代西南顺城壕沟.jpg
![]()
本帖最后由 下岗职工 于 2025-11-3 20:45 编辑
本文来自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如存在侵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处理!(善语结善缘,恶言伤人心)